201905 荷蘭柏林10日省錢遊 - Day4 愛樂者必訪:柏林愛樂廳

來柏林之前,其實對柏林沒什麼感覺和概念。因為待的時間也不長,只鎖定了柏林圍牆、柏林愛樂、跟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這三處。所以今天行程的大重點就是要參觀柏林愛樂廳!

旅伴不愧是民宿主人(在台北經營Hostel),親自準備了(豐盛的)早餐,人生真的是很難得有這種待遇啊(淚)~



穿過公園,搭上公車,浩浩蕩蕩地就到了柏林愛樂廳,沒想到愛樂廳週邊在施工,繞了好大一圈才找到正確的入口處。門口有一些人帶著樂器準備為了晚上的節目排練。





跟著這些人的腳步找到諮詢櫃檯,一位德國阿姨很熱情地告訴我導覽將在下午1:30開始,也介紹了今天晚上可以欣賞的節目。報名之後領到貼紙一張,等等憑這張貼紙入場。

音樂廳的導覽每天下午1:30-2:30都有,收費很佛,才5歐,強烈建議如果對古典音樂或是音樂廳有興趣的,一定要來聽聽看,而且導覽說明的很清楚(英文很沒有腔調XD)。



下午一點半導覽員準時出現,同行只有4個年紀不小的德國人(看來不是一個很熱門的景點啊)。導覽員還特地問了要用英文還是德文導覽,真的是服務很周到。

導覽員先簡單自我介紹,他本身是個記者,研究歷史,很愛古典音樂,接著帶我們走進場館,可以看到剛剛在門外那群孩子們,現在正在彩排。

整座柏林愛樂廳內有一大一小廳,大廳就是讓柏林愛樂可以進駐,小廳就相當於台北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基本上就是大廳的縮小版。

當時柏林愛樂的指揮是卡拉揚,在建造的過程中,卡拉揚給予了很多設計上的建議。聽說如果柏林愛樂在大廳彩排的話,我們是無法進入大廳的,阿不就還好今天他們出國去了?(也可惜晚上聽不到他們演出)

網路上對柏林愛樂廳的中文描述不多,英文的懶得查,所以趁記憶猶新整理一下導覽員的說明。柏林愛樂廳是第一個使用『葡萄園式』而非傳統劇院式的舞台與座位設計,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創新且前衛的。之後像是雪梨歌劇院、高雄衛武營(我自己發現的)也都採用葡萄園式的設計。

【地點】

在音樂廳建造初期1960年剛好是東西德政治紛亂時期,柏林圍牆也差不多是那時候要開始蓋了。建築師選在幾乎是東西德交界的現址,希望可以讓音樂跨越政治,讓兩邊的人民都可以欣賞。本來這塊空地,在希特勒的規劃下,是要蓋一個世界級的首都,所以地是已經整好了的XD



【音樂廳空間】

感覺建築師把「自由」和「平等」的核心價值貫串的很徹底。比如說,它是第一個採用開放式舞台設計的音樂廳,而不是傳統的showbox三面開,讓每一個座位都能夠聽到一樣大小的樂聲;不規則五邊型舞台,讓每一個座位區域距離舞台不超過35公尺;座位區和座位區之間彼此相連,可以很容易從舞台走到座位任ㄧ角落(也很容易迷路就是了)。看起來好像座位數不多,事實上可以容納3000多人。小廳也可以容納1000多人喔~



【音場】

舞台上方的燈光和弧形木板象徵星星與雲,弧形木板幫助演奏者更能聽到自己演奏的聲音。當時柏林愛樂的指揮卡拉揚希望能夠在這裡錄音,要求有觀眾和無觀眾的聲音都是一樣的,因此在座位材質的選擇也特別挑過。殘響在兩秒內。




【舞台】

舞台能夠任意升降,作為一個平面或階梯式;指揮台前面還有個小平台,可以用來升降鋼琴。原來沒有特別設計座位區裡的VIP區和大廳的吧台(是說不給這些外國人喝酒的地方他們會死給你看吧),因爲建築師說音樂之前人人平等,甚至建議每個位子的票價應該一樣?!(這到底是平等還是共產的概念?)心不甘情不願的切了一塊VIP區,但這座位其實並不好,VIP們還是去坐了前排位啊。

鼓手後方的那兩排椅子,一般來說是如果樂曲裡有合唱,就是給合唱部坐的。如果演出沒有合唱部分,有時候觀眾有機會可以買到這裡的座位,而且只要15歐,是個不錯的體驗。只不過想要坐這個位子,除了手腳要快之外,還要安靜,以免鼓手轉頭敲你兩下XD 好希望有機會可以試試喔~



我側錄了一段導覽員的分享,他說他很喜歡買舞台區後方的座位,因為平常坐舞台前面都只能看指揮的背影,而這裡的座位可以看到指揮的表情。



大致逛完了大廳之後,導覽員帶我們到小廳去感受一下。剛好小廳有一群孩子們在彩排,不由得讓人羨慕小時候就有這麼棒的場地可以使用真好~等我能站上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都已經是大學的事了。



回到柏林愛樂廳的入口處,有一幅很有趣的攝影作品,是攝影師自導自演-身兼指揮、樂手、觀眾拍了無數次而合成的作品,裡面還有個他老婆兼當助手的身影,非常可愛。



此外,可以看到愛樂廳的裡外都用這種線型圖案裝飾著,原來是柏林愛樂最近要迎接新的指揮家Kirill Petrenko,是柏林愛樂的第一位俄羅斯籍指揮家,之前很有名的賽門拉圖只做到2018年底而已啊~



當晚很可惜沒有柏林愛樂演出。因為太想知道這音樂廳的效果,就買了巴黎交響樂團最便宜的票,是在舞台後方,面對指揮的位子,而且是售票員建議的XD 沒想到座位也有五成滿,都是頭髮花白的老爺爺老奶奶來捧場。



下午下了一場很大的雨,我們只能在大賣場裡面躲雨,耽誤了本來下午應該要走的行程,只去踩了『布蘭登堡』和『猶太人紀念碑』這兩個點,和路上遇到的柏林熊拍個照,都還來不及走去市政廳就得折返跑。










等我們衝到愛樂廳,距離開演不到5分鐘,從剪票處就被說 “You guys need to be hurry",然後還得去寄放東西(為什麼不能帶包包進去@@),寄物處也說 "You only have 2 mins. You really need to be very fast",然後我們就一路爬樓梯衝到最頂處(為了省錢真是折磨肉體),也領教了這錯綜複雜的舞台在外面更是個迷宮,好像在走霍格華滋的樓梯喔!最後終於在正式開場前30秒達陣!



運氣很好的第二首曲目—白遼士「哈羅爾德在義大利」是一首中提琴協奏曲,中提琴家Antoine Tamestit很巧妙的運用了舞台可以走到各個角落的特性,會出現在各種地方演奏,很有趣也很可愛,沒看過這麼活潑的演奏😘覺得有值。



也因為中提琴家在不同樂章會待在不同『樓層』,我個人覺得這種葡萄園式的演奏廳的共鳴還是有點不集中,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選的座位的關係,所以中提琴家的琴聲在每個樓層會不一致,有時候甚至會被吃掉。前一陣子看過一篇文章剛好對『劇院式』與『葡萄園式』的音響,在不同位子做比較,發現如果想要獲得比較好的共鳴體驗,劇院式+舞台前方的座位,還是比較好的選擇,就參考一下囉~

後來才發現原來最近阿姆斯特丹皇家交響樂團快把柏林愛樂給超過了,再看看回到阿姆斯特丹有沒有機會去聽一下XD


My Instagram

Made with by OddThemes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